红塔足球闪耀云南绿茵再创辉煌

adminl 13 0

在中国足球的版图上,云南曾因红塔足球俱乐部的崛起而闪耀,又因其解散留下遗憾。历史的火种从未熄灭——从红塔时代的拓荒到玉昆队的崛起,云南足球历经沉淀与蜕变,终以中甲冠军与中超新军的姿态重回巅峰。这支承载着红塔基因的球队,不仅延续了云南职业足球的血脉,更以高原主场的热血与激情,书写了“敢为人先、开放包容”的新篇章。

从红塔到玉昆:云南足球的传承与复兴

红塔足球闪耀云南绿茵再创辉煌-第1张图片-诺能体育网

1997年,红塔集团收购深圳金鹏并迁至昆明,创立了云南首支职业足球俱乐部——云南红塔。在戚务生等名帅的带领下,球队于1999年冲入甲A,成为云南足球的旗帜。尽管2003年因战略调整解散,但红塔留下的青训体系与球迷文化深植云南土壤。部分预备队成员组建云南丽江东巴,虽未成功冲甲,却为后续职业足球探索埋下伏笔。

21年后,云南玉昆队的横空出世完成了历史的接棒。2021年成立之初,这支球队便以红塔精神为内核,从中冠联赛起步,三年内实现“四级跳”:2022年中冠夺冠晋级中乙,2023年递补升入中甲,2024年更以中甲冠军身份锁定中超席位。俱乐部总经理郭光琪曾亲历红塔时代,他坦言:“玉昆是从零开始的队伍,但云南球迷的热情从未改变。”这种传承不仅体现在成绩上,更在于对本土青训的坚持——目前俱乐部已搭建U13至U19五级梯队,73名云南籍球员占比近80%。

高原“魔鬼主场”:文化与经济的双重赋能

昆明拓东体育场曾是红塔队的主场,如今玉溪高原体育运动中心接过了这一使命。2024赛季,玉昆队主场场均吸引近2万观众,上座率稳居中甲前列,球迷的助威声浪与“板扎”的方言呐喊,重现了红塔时代的火爆场景。为满足需求,玉溪市将场馆容量从1.3万扩至3.03万,并配套公交专线、文创市集和“潮球夜市”,打造“一日比赛、多日停留”的文体旅融合模式。

这种热情背后是城市经济的强劲拉动。2024年,玉昆主场比赛单场消费超千万元,带动酒店、餐饮、商圈营业额增长30%以上。红塔区更以赛事为媒介,串联非遗展示、花灯表演等文化元素,让足球成为玉溪的“新名片”。正如球迷所言:“来玉溪不仅看球,更体验高原城市的独特魅力。”

青训筑基与战略布局:从“输血”到“造血”

红塔时期,俱乐部曾派遣30余名青少年赴巴西留学,但本土球员培养的不足成为解散原因之一。玉昆队吸取教训,与玉溪市教体局合作,通过校园选拔建立青训梯队,并邀请外教约恩·安德森执教一线队,形成“本土苗子+国际经验”的发展路径。郭光琪强调:“梯队建设不能急功近利,我们要为云南足球夯实根基。”

俱乐部还积极探索市场化运营。2025年升超后,玉昆计划调整门票定价、拓展广告合作,并争取将比赛安排在周末,吸引周边球迷。这种“支持+商业运营”的模式,与红塔时代单纯依赖企业投入形成鲜明对比,展现了职业足球的可持续性思维。

红塔精神的当代诠释:敢闯敢拼与开放包容

红塔队曾以“一流的设施、二流球队、三流管理”饱受争议,但其敢于冲击甲A的魄力,至今被球迷铭记。玉昆队继承了这一精神内核,2024赛季以20胜6平4负的战绩夺冠,外援穆谢奎与本土球员赵宇豪的默契配合,诠释了“团结拼搏”的球队哲学。

俱乐部以“郑和下西洋”的开放精神为灵感,将昆明郑和船工的历史元素融入品牌建设(如球衣设计),呼应红塔时代“宣传云南”的初心。这种文化自觉,让球队在竞技之外成为云南连接世界的桥梁。

从红塔的拓荒到玉昆的复兴,云南足球用21年的等待证明:真正的辉煌从不因时间褪色。当玉昆队踏上2025中超赛场时,他们承载的不仅是红塔未竟的梦想,更是一个省份对足球最纯粹的热爱。正如戚务生曾说:“足球的火种,终会在高原燎原。”

标签: 红塔 云南

抱歉,评论功能暂时关闭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