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根宝足球基地青训摇篮铸就未来之星

adminl 11 0

在中国足球的版图上,崇明岛的根宝足球基地犹如一座孤岛灯塔,二十余年来默默孕育着中国足球的希望。这座由传奇教练徐根宝倾尽家产打造的青训殿堂,从荒芜之地起步,如今已成长为输送近20名国脚、60余名中超球员的“国足兵工厂”。80岁的徐根宝至今仍亲自示范技术动作,他的“有风格、出人才、勇夺金”九字箴言,既是基地的立身之本,也是中国青训的缩影——这里有辉煌的成就,也有亟待突破的瓶颈,更承载着一个老人对中国足球最纯粹的执着。

从荒芜到标杆:硬件与管理的双重蜕变

徐根宝足球基地青训摇篮铸就未来之星-第1张图片-诺能体育网

2000年的崇明岛东滩还是一片与世隔绝的荒地,徐根宝抵押房产筹集的3000万元资金,最初换来的只是“种大头菜的粪坑”和漏雨的蒙古包。第一批学员武磊、颜骏凌等人挤在四人一间的宿舍,冬天毛巾结冰,夏天蚊虫肆虐,连发烧的曹赟定都只能暂住市区廉价宾馆。但正是这种“筚路蓝缕,以启山林”的创业精神,让基地在23年后拥有三个半标准天然草场、德国进口的室内足球馆,以及7000平方米的足球宾馆,硬件水平甚至超越许多中超俱乐部。

与硬件升级同步的是军事化管理传统。清晨六点跑圈、餐前背诵《弟子规》、手机统一保管的“修道院式”训练,塑造了崇明系球员超强的战术执行力。徐根宝至今坚持每月仅收取800元费用的标准——这个23年未变的数字,既是提醒家长参与子女成长,也是基地贴钱育人的见证。这种“三从一大”(从严、从难、从实战出发,大运动量)的训练哲学,虽被质疑过于严苛,却让武磊们在中超赛场以93%的传球成功率、连续五年最佳门将等数据证明其价值。

人才流水线:四代国脚的传承与局限

徐根宝足球基地青训摇篮铸就未来之星-第2张图片-诺能体育网

根宝基地最耀眼的勋章,是四代球员构成的“崇明系”国脚群。以武磊、张琳芃为代表的“崇明一期”夺得2009年全运会冠军,如今仍是海港队核心;朱辰杰、蒋圣龙等99-00年龄段球员为申花注入活力,前者25岁已为国足出战30场。据统计,基地首批89名学员中23人成为职业球员,25.8%的成才率远超行业平均3%的“存活率”,近五年国足名单中常驻4-5名根宝弟子。

但这种“作坊式”培养也暴露天花板。当武磊在西甲被撞倒57次无法起身、张琳芃在世预赛关键战冒顶失误时,封闭环境导致的对抗短板显露无遗。基地严禁染发文身、训练赛回避恶意犯规的“无菌环境”,让球员面对高强度国际赛事时适应性不足。更严峻的是,随着全国青训机构爆发式增长,06年龄段梯队已需依靠海港俱乐部资金支持才能维持,蒯纪闻等苗子更多是“代练”而非自主培养。

理念之争:传统体校模式与现代足球的碰撞

徐根宝曾公开反对米卢的“快乐足球”,认为输球不可能快乐,其“前门后门两把锁”的封闭管理甚至延伸至教练——年轻助教打2元都会遭训斥。这种将球员与外界隔离的“精英体校”模式,虽保证了纪律性,却抑制了创造力。胡靖航、刘若钒等曾被寄予厚望的前场球员,最终因身体对抗和决策能力不足未能兑现天赋,而同期日韩青训已普及AI动作捕捉系统。

但徐根宝并非固步自封。为武磊量身定制“去土字”目标(从中超本土金靴到超越外援)、为刘若钒改进技术细节,显示其育人思维的微调。2015年他收购西班牙洛尔卡俱乐部,试图打造“海外拉玛西亚”,虽因疫情中断,仍体现对接国际的尝试。这种矛盾性恰是中国青训转型的缩影——当总局拨款中断时,基地选择与职业俱乐部合作,在商业化与纯粹青训间寻找平衡。

孤岛不孤:上海足球的根基与未来

2024年超级杯的“根宝德比”颇具象征意义——海港与申花的争冠阵容中,11名首发球员出自崇明岛。基地与申花“99-00梯队整体转让”的模式,既延续了人才输送链,也推动上海形成职业俱乐部与青训基地的良性互动。国家体育总局近期调研肯定其“社会化培养”价值,但更值得关注的是申花董事长谷际庆的评价:“先做人后踢球,培养有上海识别度的球员”——这恰是根宝模式最珍贵的遗产。

如今,81岁的徐根宝仍在筛选2013-2014年龄段苗子,他流泪坦言“最对不起孩子的是没教会现代足球”。这座孤岛的故事远未结束:它见证过中国足球的至暗时刻,也孕育过短暂的光明,而未来能否突破“国产顶配,亚洲失语”的怪圈,或许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“成功”——是继续膜拜孤岛奇迹,还是让更多土地生长出足球的森林。

标签: 之星 铸就

抱歉,评论功能暂时关闭!